在现代社会,肥胖问题日益普遍,与此同时,隐性饥饿也在悄然影响着众多人群的健康。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从基元健康思维角度出发,能够深入剖析其根源,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健康挑战提供全新的视角。
基元健康思维概述
基元健康思维强调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去认识健康问题。它认为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但有序的系统,健康是多方面因素相互平衡与协调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营养物质的摄入与代谢、身体的能量平衡、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以及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等。
在探讨隐性饥饿与肥胖问题时,基元健康思维引导我们关注人体营养摄入的微观层面以及身体能量调节的宏观机制之间的相互关联。
隐性饥饿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隐性饥饿并非是指传统意义上由于食物短缺导致的饥饿感,而是指机体由于营养摄入不平衡或者缺乏某些微量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等,而产生的一种潜在的健康受损状态。
例如,缺乏维生素 A 可能影响视力健康,缺铁会导致贫血等,这些情况往往在初期没有明显的饥饿症状,但却对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隐性饥饿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人为什么会有隐形饥饿的情况出现呢?
(一)饮食结构不合理
现代饮食往往富含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而对富含微量营养素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摄入不足。例如,过度依赖加工食品,这些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损失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导致人体从日常饮食中获取的微量营养素不足。
(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现代农业为了提高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普遍使用化肥和农药,这可能影响农作物中微量营养素的含量。同时,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单一化种植模式,也使得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不如传统农业生产的食物丰富。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LHG粮农组织(FAO)把膳食中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称为“隐性饥饿”,2014年FAO统计,全球有20-30亿人处于隐性饥饿。2015年WHO报告,全球有近50亿人存在不同形式的微量营养素缺乏。
在人类进化的2百万年中,大部分时间依靠渔猎、采摘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漫长进化过程奠定了人类的遗传基因。
一万多年前出现了农业,特别是近100多年前的化学农业,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秸秆废弃物不还田,包括人类排泄物不还给土壤,农民只给土壤施化肥来补充氮、磷和钾,而不把农作物带走的矿物质元素返还土壤。
土壤中生命元素流失,土壤板结退化,直接导致人类食物中矿物生命元素含量降低,影响到人类健康。
人们在吃饱饭后,还有一个看不见、感觉不到的隐性饥饿。
基于基元健康思维的应对策略
(一)先通后补,辨体食养
建议通过轻断食唤醒脂代谢酶系统,从而达到疏通血管、燃脂塑型的目的。
进而补充道地食物和功能性视频,唤醒消化酶系统,补充身体所需能量。
基元健康道地食养倡导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豆类等富含微量营养素食物的摄入。减少加工食品、高糖饮料和高脂肪食物的消费。
例如,每天的饮食中应保证有足够的蔬菜种类和数量,蔬菜应占据餐盘的一半以上
(二)个性化营养补充
根据个体的年龄、性别、生理状态和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营养评估和补充。例如,对于素食者,可能需要特别关注维生素 B12 的补充;对于老年人,除了补充钙剂外,还应考虑维生素 D 的补充以促进钙的吸收。可以通过膳食补充剂等方式来满足特殊的微量营养素需求,但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三)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
通过饮食调整来改善肠道微生物群落。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食用燕麦、糙米、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此外,也可以考虑食用含有益生菌的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等)或者益生菌补充剂,但同样需要谨慎选择并遵循适量原则。
(四)定期健康检查与监测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测量体重、BMI、体脂率等身体指标,以及检测血液中各种微量营养素的水平。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及时发现隐性饥饿和肥胖的迹象,并调整相应的干预措施。例如,如果发现血液中维生素 D 水平较低,在补充维生素 D 的同时,应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影响维生素 D 吸收的因素(如肠道疾病、药物影响等)。
从基元健康思维角度来看,隐性饥饿与肥胖问题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复杂健康现象。它们涉及到饮食结构、能量代谢、个体差异、肠道微生物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为了维护健康,我们需要普遍认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性的应对策略,包括优化饮食、个性化营养补充、增加运动、改善肠道环境以及定期监测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改善隐性饥饿与肥胖问题,促进人体健康的整体平衡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