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农业的社会背景
化学农业也称现代工业化、化学化的农业 ,主要依靠机械化、化学肥料 、农药、 除草剂、**、化学地膜等手段 ,实现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化学农业的优点是能够大幅提高农业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
我国的化学农业开始于1970年代末 ,历经近五十年发展和资本积累 , 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
化肥针对农业生产短板,有效补充氮、磷、钾大量元素,明显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性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为世界人口快速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
然而,农作物除了会带走土壤中氮、磷、钾大量元素外, 还会带走土壤中几 十种中微量元素,当人们摈弃了循环农业时,秸秆、农业废弃物和粪便几十年不归还土壤,必然造成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流失。
l 下图是考察中,某地区的耙耙柑果园,由于长期使用除草剂,以及不做土壤的保护 ,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滑坡,只剩一颗果树成为“孤岛”。
我国化学农业造成的面源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
l 2010年 , ***发布《**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07年12月31日调查数据)显 示 ,我国农业污染已经超过工业和生活污染 ,成为污染水资源的**来源。
l 2020年 , ***发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17年12月31日调查数据)显 示 ,农业源、生活源对水污染物排放贡献比较大。 ***的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公 报说明 ,我国农业的面源污染已成为污染水资源的**来源。
l 2020年我国20 .23亿亩耕地只有532 .6万亩比较好 , 既不缺素、也不富磷 ,其数量少得 可怜 。好的农田只占1/40 。全国耕地耕层浅化 ,耕地耕层72%以上的土壤不到20cm。 我国强酸性土壤(pH5 .5以下)耕地近3亿亩。(农业农村部耕保主任李荣)
l 2023年在中国环境学会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的年会(海南峰会)上报道 ,我国农业的面源污染贡献率已达70%。
隐性饥饿与健康危机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农组织(FAO)把食中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称为“隐性饥饿”:
2014年FAO统计,全球有20-30亿人处于隐性饥饿。2015年WHO报告全球有近50亿人存在不同形式的微量营养素缺乏在人类进化的2百万年中,大部分时间依靠渔猎、采摘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漫长进化过程奠定了人类的遗传基因。
一万多年前出现了农业,特别是近100多年前的化学农业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秸秆废弃物不还田,包括人类排泄物不还给土壤,农民只给土壤施化肥来补充氮、磷和钾,而不把农作物带走的矿物质元素返还土壤。
土壤中生命元素流失,土壤板结退化,直接导致人类食物中矿物生命元素含量降低,影响到人类健康。
人们在吃饱饭后,还有一个看不见、感觉不到的隐性饥饿。
社会的发展,技术工具的进步,必然会有一部人分流到新的环境和产业,这并不是坏事。
但自然和社会,人和土地,应该是一个平衡的关系,也是****所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我们可以享受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但如果以破坏没有身心回归的家园、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代价,那么这个代价就太大了。
乡村一直以来也并不完美,大家共同的想法不一定是想回到过去,而是不想失去乡村的美好。
人是生命,就需要充满生命力的空间,需要和自然链接、和人链接。
乡村、土地的价值需要被发现,这样才能在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和价值时,不丢失人的根本,不丢失发展的初心。
这也是我们提出道地农业的初心和使命。
即通过消除土壤四大基本因素短板和瓶颈,综合提升土壤地力,特别是补足土壤流失的金属离子,**足量光合作用和次生代谢酶蛋白,促进植物细胞物质、风味物质和免疫物质合成,可以推动农业向高产、**和安全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