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食品安全 >> 安全警示

谨防媒体负面效应“妖魔化”食品安全

发布时间: 2011-11-01来源: 天鹏集团
字体大小: 还原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似乎遵循着这么一条路径——“媒体曝光公众关注监管介入问题解决”。毋庸置疑,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在我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不完善、监管体制不不完备的情况下,即还民众以知情权,又很好的起到了协助监管、提醒民众关注食品安全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国的食品安全。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媒体的“信息失真”、“夸大”甚至是“虚假新闻”等造成的负面效应一定程度上“妖魔化”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人云亦云 信息发布缺乏“求真性”
 
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如今民众的信息来源很大部分来源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很多新闻来源于相互转载,这就有可能造成“人与亦云”的现象。转载媒体无从得知原创者写此新闻的目的是出于“真实曝光”、“商业炒作”还是“恶意毁谤”。新闻的真实性便不好求证、把握,这就极有可能成为“炒作”、“毁谤”的“帮凶”。例如:今年4月份一则标题为《多地曝用牛肉膏让猪肉变“牛肉”专家称多吃会致癌》的新闻。一经发布便被全国各大网络媒体转。由于食品添加剂问题的敏感性,这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随后官方调查证实这是一则“假新闻”,系有个别媒体和个人“别有用心”的炒作。
 
但是由于各网络媒体的大量转载,该假新闻已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这种“人与亦云”的食品安全事件传播方式,缺乏对事件本身真实性的求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新闻传播。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了本不应有的负面影响。
 
“眼球效应”或导致报道失实
 
吸引关注、吸引更多的受众是媒体生存发展的关键。如何获得更多的受众成为每家媒体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一些媒体就有可能追求“眼球效应”,将一些事件表情“语不惊人死不休”,夸大事件的危害性。这很容易导致新闻“跑偏”成为被夸大了的,失实了的新闻报道。从而,误导了受众对事件真相的认知。
 
媒体从业者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缺乏
 
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能造成如此大的“恐慌”,主要因素是我国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科学知识的认识不够。在我国这方面知识普及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媒体理应起到知识传播的作用。但是在很多时候,媒体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甚至由于从业人员本身知识的不充分还可能误导消费者对事件正确客观的认识。
 
例如,在一次有关食品添加剂的论坛会议上。有媒体记者提问称:“关于食品添加剂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专家们是怎么看待的?”。问毕,一位食品添加剂行业专家便大声斥责起来称:“什么叫食品添加剂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例如三聚氰胺、瘦肉精等添加剂物就不是食品添加剂。它们造成的维护怎么能算在食品添加剂头上。现在,就是因为一些不了解实情甚至是对食品添加没有科学认识的媒体传播导致了食品添加剂蒙冤……”
 
由此可见,很多媒体从业人员对于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认识还不够,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就“自以为是”了。这样的情况让人们对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科学和客观性产生怀疑。
 
做好信息沟通 坚守职业操守
 
新《食品安全法》规定,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为媒体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角色作出了明确的法律定位。
媒体履行好这一责任必须遵循“公正真实”的新闻报道原则。在事件发生后无论是“原创者”还是“转载者”都需要对事件进行真实求证。要与事件双方,有关部门做好信息沟通。最大限度的做到新闻的真实性报道。
 
另外,媒体从业者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在相关知识有一定认识的前提下,坚守媒体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公平、公正且真实的将新闻事件传播给广大受众。
 
编者按:由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信息发布体制的不完善,以及相关知识传播体制的缺失。媒体的传播作用至关重要。但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负面影响如此之大,媒体也有脱不了的干系。所以,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报道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真实的媒介环境。